七彩夏日竞成长
八月暑期活动预告
玩水一直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在这炎炎夏日里,建湖县图书馆特别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清凉一夏 快乐嬉水”游戏活动,给孩子们带来夏季生活的乐趣、戏水的清凉、童真的体验,让他们在水的世界里尽情交流、亲近、释放,体验童年的欢乐,同时培养孩子躲闪、奔跑、手眼腿协调能力,增进团队意识,同伴间合作交往能力。
《夜晚的灯光》,林间的萤火虫,小时候我们经常能看见萤火虫发光,其实他们不仅仅能发出一种颜色的黄,还能发出黄色、橙色、黄绿色、绿色等等多种颜色的荧光。它们头上有触角,有翅膀,有三对足,还有尾部,萤火虫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尾部有一个发光器,这个里面有一种叫做“萤光素”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发生了一连串的复杂的生化反应而这个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方式。
通过“教学做”“劳思行”等多元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通过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在图书馆院中搭建水池,让孩子们在水池里捉泥鳅,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尽享田园乐趣。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魔法梦,可以拥有瞬移功能,可以有一个哈利波特的隐身衣,可以变出无数朵美丽的花……但魔术也并非仅仅作为一种表演,为大家带来欢乐与乐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旧书跳蚤市场,让读者们感受分享的快乐,在培养孩子们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让闲置的图书“漂流”起来,发挥出图书的最大价值。未来,县图书馆将继续开展此类有意义的阅读活动,为建设绿色、美好的书香建湖添砖加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不断积累经验。为鼓励孩子们大胆寻找、发现、尝试,锻炼跳跃能力,引导孩子们初步探索并感知杠杆原理,体验力的平衡现象,同时激发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淮剧说的是建湖话、唱的是建湖腔。建湖县是中国淮剧之乡,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培养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让孩子们在获取艺术享受的同时,提升孩子对家乡戏曲的热爱,提升地域自豪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少年儿童要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公共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开展创意性爱国主题活动,能够让少年儿童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和发展,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
保护环境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落到全民行动往往缺乏行动力。建湖县图书馆特举办绿色环保套圈圈活动,读者们可以用3个可回收物件,例如纸箱子、塑料瓶、易拉罐等换取一个套圈,可重复多次换取套圈参与活动。通过绿色环保套圈这种形式,让不乱扔垃圾、主动捡起垃圾这件事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环保事件,而是可以从中获得快乐、满足的日常小事,让环保不再是一种理念,一种倡导,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个简单的“套圈”,图书馆少了垃圾,读者得了开心,废弃品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实现了干净、快乐、环保的完美闭环,为建设绿色文明建湖添砖加瓦。
为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孩子们感受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建湖县图书馆特举办《奇巧拼锁》活动。
棕编被称为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手艺人用一双手,一篮叶,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界。棕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为了让青少年更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带领小朋友们学习有关雷雨天气一些必备常识,建湖县图书馆特举办《是谁生气了》活动,让小朋友们在看看、说说、做做中,加深对雷雨天的认识,增强小朋友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陶艺,即陶瓷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涵盖了与陶瓷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陶艺主要利用陶土或瓷土等原材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过程,创作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陶瓷制品。同时,陶艺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延时服务室开放时间:8:30——24:00
图书馆地址:建湖县湖中南路文化艺术中心B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