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迅速的语言变迁期。每个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突然某天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用家乡话完整表达一个复杂观点,年幼的小辈,早已听不懂祖父母口中的俚语俗谚。
当方言消失时,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发音方式,更是一整套文化系统: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故事、只有同乡人才懂的幽默笑话……这些都随着方言的式微而渐渐褪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浓缩,承载着千百年来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纹理,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色。接下来,让我们在文字里,重新看见方言背后鲜活的中国。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一本充满温度的语言地理志

通过本书,我们穿梭于中国的方言地图,从吴侬软语到铿锵的北方官话,从闽南语的古音遗韵到粤语的九声六调。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揭示那些藏在方言中的地域性格、文化底蕴和集体记忆。

书籍介绍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版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东言西语(新版):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来说,光是搞清从古至今的各种韵部和声调,就会让人头晕脑胀,何况我们还有上百种的方言。本书从小处着眼,通过特定的语言现象,来追溯文化变迁的蛛丝马迹。

书籍介绍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作者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
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汉语四千年》
一部宏大的汉语生命史

本书虽然不专注于方言,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视角。只有理解了汉语四千年的演变历程,我们才会明白:今天每一种方言的存在,都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中不断的传承与融合,都值得被珍视、传承。

书籍介绍
全书分“文字与语言”“文学与文体”两篇,系统梳理汉字形体变迁、古今音韵流变及清末至新中国的语文改革,涵盖先秦至民国的文体发展脉络。本书作者黎锦熙先生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参订。附录收录胡适相关书信及汉语在世界语言谱系的定位分析,以通俗化阐释展现汉语文化内核。
24小时书房开放时间:
8:30——24:00
图书馆地址:
建湖县湖中南路文化艺术中心B座图书馆